完结篇之后记

前言

首先说明,这一篇文章是公众号「北美鸡圈」「附1」里一系列文章的后记。我的朋友——也是文章的小编——LT也在他的博客里写了一篇后记「附2」。从整件事一开始的时候,在有心人的提醒下,我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件事的意义和启示,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日子里,这件事充斥了我的生活,如果它没有意义,或是我无法从中收获些什么的话,那就似乎有些浪费了。于是,我决定再多花一些时间和笔墨来整理一下此事经过、我的心态变化以及我的感想感悟。此文纯粹是为我自己对此事做一个完结,不为任何其他人或事,仅此。

缘起

首先我和系列文章主人公认识于芝加哥,并且在此之前我不认识任何与他有过交集的人,但现在看来这件事是让人后怕的。

其实那几天在芝加哥是愉快的,我为此还写过文章记录下来,事实也表明一般来说让我有空用文字记录下来并永远保存的人都是让我十分感兴趣的。(往前翻一翻十一月份的文章就可以找到)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一开始会让人十分感兴趣的人,这也不难以被理解,当一个人带着他二十多年的经历与故事走向你并且愿意向你展示的时候,那将是深刻并且耐人寻味的。 我们一定程度上有着有相似的地方与爱好,却又不尽相同,互相探索未知的部分会使人兴奋并最终产生喜爱之情。

当然如果一切都只停留在这一层的话,这一系列文章以及这篇后记都不会出现,既然它们出现了,便一定有它的道理。

作为互相探索的一部分,我慢慢地接触了更多与他有关的人,比如当时还沉浸在关系内的E,他口中唯一的朋友LT及其对象MX,以及他口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前任GX。

这一过程中我虽对很多行为表示了我的不满,但是我终究没有严肃地提出来并寻求改变,我不断地说服自己这是一个我能不能接受的过程,我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稍微客观的立场,站在了他的角度替他思考了做出大部分事情的合理性,结果是的确有一些我接受了。比如就Ethan这件事,我认为在刚认识的时候有着其他的关系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因为本来在芝加哥的那次见面可以说就是一次偶然。恰巧那周从圣迭戈的机票极其便宜,恰巧那个周六我没有其他的安排,此为缘起。

缘灭

如果说一开始瞒着Ethan还算是一件可以让我理解的事情,那么接下来,在他已经决定和Ethan停止关系的时候,还接受大额借款这件事我实在无法理解了。同样的事情还有与别人发生关系这点,如果第一次我可以抱着第一次见面没有把持住于是发生了关系这一点来让自己接受的话,那么第二次无论怎么想都是因为想发生关系所以发生关系。就算我再次安慰自己,与他人发生关系这件事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事,再次劝教一番总会有所改善;但是当我发现此人对此行为毫无后悔之意并试图让我也认为此事合理时,我就灰心了。因为接下来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事情会不断地发生,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多亏了两位哥哥的教诲,他们置身事外看得可比我清楚得多,那时正值一月,春节前夕,我听到最多的话便是来自他们的“难道留着过年吗”。

接下来我便提出了彻底断了联系这件事,他当然想不明白为何前两天看着好好的,还订了飞来芝加哥的机票,就突然都结束了。不过似乎他也没有太在意,他安排其他的出行计划,并且试图不让我知道他的行程以及见的人。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当我这两个月认识了更多人以后所有的支零破碎仿佛被串了起来。

这系列文章的起点也是在这段期间,也就是春节的那个周末,我来到了纽约见到了文中的Franky以及同在纽约的前任GX。我依旧记得我同Franky在布鲁克林的酒吧里讲着我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Franky也和我讲述着文章主人公的事迹。同样的事情我和GX也做过,也许是有着太多的共鸣与愤慨,自然而然地,我们“抱团”了。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越发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一致决定拉一个小群来八卦一下,起初的确只是抱着吃瓜的念头,顺便让我看看此人的行径到底是不是如同我猜测的那样。没想到这个小群越发壮大,那种只有在论坛上出现的几个前任在同一个群里讨论的事情真的发生在了现实生活中,群里抖出来的事情也让我彻底对此人失去了所有兴趣与感情,此为缘灭。

因果

后来的事各位也都知道了,他本人气急败坏地跑来问为何要抱团讨论他,最后附上了“你可以去写文章了”这样的话语,于是他如愿获得了围绕着他本人的一系列文章。

【壹】不知所带来的因果

首先回到文章一开始的地方,我说如果在此之前我不认识任何与他有过交集的人,那么这件事是让人后怕的。了解一个人如果只从那个人身上开始,这件事对一部分人来说的确是合理并且更恰当的,并且他也会让你觉得他就是那一部分人。可是接触了其他人以后发现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谎言一层套着一层,你从他嘴里听到的故事和另一个当事人说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他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从加害者描述成了受害者。这一切都他自我合理化也就是自洽的结果,既然如此,了解他如果只从他口中了解,那么你了解到的将是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被极度合理化以后的他和他的世界,一切将美丽动人,让人感慨、同情、并产生兴趣。

试问,如果一个完全对他不了解的人,接触他并随之投入感情,最后发现自己被蒙在鼓里,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惋惜、懊悔的事情,可这样的事情在去年一整年不断不断地重复发生着,其中也包括我。

所以这就是这一系列文章的初衷,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事情,我们以客观的角度讲述发生的事情。其实有读者反馈说“你们的口气是不是太客观了些”,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只要客观陈述事实,剩下的都是读者自己的判断了。”

我们也完全没有阻止他找对象、朋友、或是其他人的意思,因为这系列文章只是让被蒙在鼓里的人了解到真实情况以至于不被一面之词所蒙蔽,至于了解整件事以后愿不愿意继续与他来往,那也是个人自己的判断了,我们根本无法左右。

【贰】对后果我也从未畏惧过

因为这一系列的文章,他本人把矛头指向了我,我和他说过的一些过去的事情也被翻出来说。但是能被他拿出台面来说的也就是关于我的两位前任H和J的事情,然而很不巧的事情,我在去年年末和文章主人公试图交往之初,H和J都已经通过我了解到这件事,以至于后来发了一系列文章的时候,他们两位也第一时间读到了文章并给与我沟通。

至于他本人在回应里说的事情,早在当年,两位当事人就已经知道了,我花了很久的时间与很大的精力最后处理了整件事,我早就已经为所有的事担起了所有责任。有人问过我,“你被这么说你担心吗?”我回答道:“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事,我有什么好担心的,他还在那边以为是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并当作武器,让我觉得又好笑又可怜。”

接着我还被公布了Instagram账号,虽然不知道怎么了他就把这些信息隐去了。不过我从来没担心过出柜的风险,就像我在公开的博客与公众号里都提到过我的性取向。我的Instagram有我从初中到大学所有熟悉的同学,虽然我没有做过公开出柜这件事,但是既然已经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那我就不必多此一举了。除此之外,在这件事期间有不少人跑过来加我的Instagram,于是我还把我原本没有公开的博客放在了Instagram主页上,就算不想关注我也可以看到。所以当有人问:“你被公开挂出来了你担心吗?”我回答道:“给我涨粉了我还要谢谢他呢。”

【叁】自食其果

其实我从与他分手时,对他没有恶意与厌恶,我只是觉得三观不合那就算了,好聚好散便是。真正发生改变的是那之后的一个月。

在那之后的半个月,他本人不断前来警告我不要去追踪他,但如果偶尔去看一眼他的社交平台也算是追踪的话那真是一件让人无比气愤事情,突然被人一通乱指当然会令我不适,这是其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以以那种语气对我说不愿意还钱的话语,可能是他那时已经认定我在追踪他并干扰了他之后的社交生活,比如去巴尔的摩和去纽约的时候。但一码归一码,我已是无比心平气和地同他交流了,但被这么恶语相向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快,这是其二。

最后也就是开始所说的,有一天他因为他“朋友”的建议,主动把钱还上以后说出了“你可以去写文章了”这样的话,那作为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岂有不写的道理,这是其三。于是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收集整理,试图把所有事情的原委都理得明明白白。

因果本就是相辅相成无法被分割的,比如当你享受着欺骗所带来的好处时,你也要学会接受谎言被揭穿所带来的反噬,你编织的谎言越是庞大,反噬自然也越汹涌。

启示

【壹】

在去年十一月份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事情会发展成现在这样,一切出乎了我的意料,但似乎每一步都于情于理。也许我去年最后悔的选择便是没有拒绝他本人,也许后面的几个月将完全不同。

【贰】伙伴

不过我的小伙伴们一定会说,如果不是认识了他本人,我也不会认识这帮可爱的小伙伴们,正如LT文章里说的那样,不得不佩服他的审美,每个与他牵扯的人不仅有趣可爱、聪明礼貌,而且外貌优秀。(是的我就是在自夸)

但其实我相信即使没有他本人的出现,我也会在今后的时光里以某种方式认识优秀的你们,只是他本人让这件事提前到来了,并且他给予了我们一个共同的话题和一个共同的立场,让我们关系更好了。

很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在离开了他以后便收获了一个让人生羡的对象,他的出现让人更加珍惜身边的真善美,那份身边的美好才是弥足珍贵的,要好好攥在手里。最后祝各位小伙伴们感情顺利。

【叁】朋友

我相信同他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么看人的时候多长个心眼,稍微接触一下他的朋友总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他有朋友的话)。这也同样提醒我有些人一味的避免你接触他的朋友,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但是情感这种事有时候会让人蒙蔽双眼,就算再小心翼翼也会栽跟头,此时不妨听听你的朋友们的看法,他们看得远比你清楚得多。

【肆】社交软件

有很多读者私信表示凭什么他能有这么多对象或者是喜欢他的人,其实这和你在社交上所投入的时间是成正比的,如果你也愿意把所有精力放在经营自己的Instagram、aloha等社交软件上,无时无刻不在刷新你的软件们,并且在上面大量的展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尽可能广地与所有人聊天接触,你当然会收获因为喜欢你某一个品质的人群。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精力和兴趣的。

但他做了的这一切,能收获什么呢?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好几段算得上十分失败的感情,也许他能够从中收获什么,但是从来他的回应来看,他的收获是“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去的事情”、“千万不能交友不慎”诸如此类。那就希望这一系列文章也能够让他学习到什么吧。

最后,我们当然可以花时间展现自己,我也做着同样的事情,比如我从13年开始就在Instagram放自己所见的,在个人博客里写自己所想的,不过我从来不是抱着找对象这一目的而去这么做的。它们是完全对外公布的,我希望我所想的能给人带来一些启发,我所见的能让人感到愉悦,可能就够了吧。如果刚好有对此感兴趣的,我会感到欣喜。

【伍】谎言

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待人真诚总是一件最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事情,就算这个谎言能瞒天过海,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面对自己依旧会感到羞愧不已不是吗?谁都会编织谎言,你我皆如此,但是我们在编织的谎言如果伤害到了别人,无论别人怎么看到,自己的良心总是会痛的,这是我以前学到的,是我这次看到的。

【陆】反思

如果被一个人攻击,那双方大致都有问题;如果被一群人讨伐,并且那些人都曾经是他最亲密的人,那此时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应该反思一下为何曾经坚定不移地会支持你的人如今对你这样。

不知他本人有没有发现,大家都不愿意站在角落里而是用自己的英文名或者中文名缩写在文章里,我相信大家抱着很强的决心势必要让这一系列文章更真实更有说服力,能让更多我们不认识的陌生人了解事情的真相。

这时候换作是我的话我早就已经羞愧不已,我不会反击去质疑里面的任何事情,因为事实是如果你只质疑了其中一两件事的话,其他所有事都是真的了,那么你的质疑将是多么苍白无力,你做的只会让一切变得更加赤裸裸。

除此之外,“交友不慎”、“你敢对你说的负责吗”这类话语只会让原本受伤的人更心凉而已。实在不明白一个人的情商可以到如此地步,令人诧异。

【柒】金钱观

我曾不止一次发现他本人的金钱观让人十分费解,比如出去旅游几乎不花钱,因为可以住别人家,吃的话反正在家也是吃外卖,在外面吃也没有区别,而且很多情况下对方会尽地主之谊请客,唯一花的钱就是机票了,然而美国的机票那么便宜。

再比如,美国的自行车灯如果30刀的话,国内只要30块,六倍的差价太多了,于是我需要让人从国内帮我带过来才行。美国卖6刀一碗,国内卖6块一碗的汤达人也同理。

人情、人力这些其实都是有价值的,虽然当下你没有花钱,但是为此你必须会付出些什么来做偿还,当人意识不到这点的时候,自然会被人嫌弃或吐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章里,即使这些事不违法也不难以理解,却会遭到如此多的批评。

【捌】拒绝

学会拒绝别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在有对象时拒绝别人的邀约,在明知无法报答别人时拒绝别人的好意。拒绝可能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当你学会坦然地拒绝别人,生活将会轻松许多。

结语

洋洋洒洒写了五千多字,本来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关于他本人的,后来发现我似乎也不在意那部分,的确我没理由再过多分析他的那些性格缺陷以及危险之处了,也就是关我屁事。我相信系列文章的粉丝或是看过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篇文章以后便已心里有数。

对于发这一系列文章,我觉得最可惜的是,因为又以文字的形式复盘了整件事,导致那些事情让人记忆犹新,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忘记去年冬季所经历的。那么同样的,其他当事人也经历了这一切,希望他们不会像我一样偶尔在夜深人静之时,被那段时间里的琐碎萦绕着。

对于系列文章的热心读者们,我们未曾谋面,也不一定会有机会见,不过偶尔在公众号后台看到你们的催更消息,或是与你们互动,这让我感觉很愉快,正如我有几次在「写在最前」这栏里所写的那样,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做这件事最大的动力了,感谢关心我们、支持我们的小可爱们。

接下来,感谢其他几位小编,这里就不多说了,等到我们下次举办线下聚会的时候再说。

最后,我最近很愉快,生活也顺利,感谢这段时间里前来慰问的朋友们。

附录

附1」公众号「北美鸡圈」里的一系列文章均是渣男扒皮文,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厕所读物,也可以当它们是一本共同编纂的回忆录。
附2」欢迎去阅读LT的最新文章“We Have to Move On”

这些天在家的琐碎

3.14

途径华盛顿大街,瞥见毕加索先生赠予这座城市的巨大雕像,阳光游走着,在地上勾勒出了它身型的轮廓,像一只蛰伏着的野兽。

大概是因为连续的健身计划,最近身体似乎有些疲乏,早晨永远睡不醒。醒不来的早晨总是充满罪恶感,仿佛做错了事一般半晌都沉浸在这样的心情里。

3.20

也不知道该庆幸还是该懊恼,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天就被越发严重的疫情彻底打乱了,只能每天窝在家里不敢出门。

早晨睡不醒彻底变成了赖床到十二点,就算是今天早上狠下心来八点起床,也在处理了一些事务以后重修回到床上躺到了大中午。现在这个状态彻底被无聊的在家生活所支配了,我更频繁地打游戏看剧,仿佛只有这些才能让人有所慰籍。

不过转念一想,我这不是正在体验我家猫的生活吗?在沙发躺着睡午觉,醒来了望几眼阳光明媚的窗外世界,夜深了便蹿到床上闭上眼告别这一天。她的生活原来是这么悠哉又周而复始。

3.27

一周的体验以后,这才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漫无目的,也算是给自己彻底放了个假,那种遥遥无期的感觉会在深夜被无限放大,让人挣扎与绝望。

她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似乎除了悠哉地活下去就没有更多需要思考的事情了。

不过这算不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呢?

致二十四

曾不止一次对身边的人说过,二十四着实是最好的年纪。少了些年少气盛与轻浮,却依旧充斥着少年的好奇与激情;多了丝成人的老练与世故,却不至于透露出圆滑和油腻。不过我对身边的人说起的时候就变成了,二十四岁的我们下可与十八岁打成一片,上可与三十岁谈天说地;我们在试着探索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在试着接纳我们。

二十四时,我体会到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从长辈得重病的春天开始,家里的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长辈们变得更爱抱怨了,“应该这样”,“要是那样就好了”,“这下好了”。虽不像尤金·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过程》「附1」 里描绘的那样让人感到如此沉重与挣扎,但我似乎也能稍许理解那其中的内核了。接着,我变得害怕问起病情,可不前去慰问又显得薄凉,每次只能旁敲侧击地提一嘴。更不敢回国并亲身探望,到时我一定手足无措,什么话也说不出口了。

二十四时,我意识到了亲情的重要性,我开始更频繁的问候我的母亲,我开始关心她的饮食作息,正如同过去她关心我那般。我也开始享受和她沟通的过程,不知道是因为她的话题让我更有兴趣了,还是因为让我感兴趣的事物变多了,我们偶尔甚至久久不愿停下正在谈论的话题。我们会从家庭说到周围的亲朋好友,我们会谈论上海商界的风云变幻,我们会探讨未来的可能性也会计划着眼前的事,我给她推荐我喜欢的书籍与剧集,她给我讲述她的所见所闻。

二十四时,我体会到了一些似乎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它虽然依旧模糊不清、捉摸不定,但至少我知道了它关乎个人喜恶,揉杂着未来与理想,有时需要些好运,有时殊途同归、是必然。我把它揣进了衬衫前兜里,像是一种警示。

二十四时,我对喜欢的事物变得更加执着了些,它们也变得更广阔了些。我更喜欢摇滚乐了,我依旧每天都听草东,“我看着天真的我自己,出现在没有我的故事里” 「附2」;我还发现了好几个曾被我忽视的乐队,他们充满着力量,让人启发。我拾起了曾经放下的书籍,我又遇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他的魔幻现实世界 「附3」,我又再次跟着白先勇重新认识我脚下的这片美洲大陆 「附4」,我又迷恋上了三岛由纪夫笔下那似乎离我很远却真实的人物 「附5」。我还拾起了许久未完成的游戏与剧集,补上的时候就像是弥补了曾经做的错事或是完成了期盼已久的夙愿,让人兴奋不已。我又不断前往西海岸与东海岸,回到以前来过的地方,见以前熟悉的场景,那种体验即特别又美好。

二十四时,我也更愿意接受变化了,对人也好,对物也是。因为本来喜好本就是不具排他性并且可以变换的。我不再抗拒认识不同个性的朋友,世界本就丰富多样,我更愿意试着理解别人、试着共情不一样的人生。他们有的热爱艺术、热爱记录与捕捉生活中的琐碎;他们有的热爱自然、热爱感受与触碰这个蓝绿色的星球;他们有的情感细腻、有的彬彬有礼、有的让人爱慕。这里值得说的实在太多,我考虑以此为题再重新起草一篇。除此之外,我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接受了离开学生时代带来的短暂的阵痛与无助;我接受了新的家庭成员,我也接受了熟悉的人离开与分别。

二十四时,我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想去哪里,想做什么,想怎么老去,我闭上眼睛沉思,顷刻间无尽的黑暗袭来,笼罩了整个眼眸,但似乎渐渐感知到远方摇曳着丝丝微弱的烛光,用尽全身力气感受它,那微光便直穿光年的虚无来到我面前,温暖极了。

于二十四的最后一个月。

附录

「附1」:《进入黑夜的漫长过程》是尤金·奥尼尔描述家庭悲剧自传式的一个剧本,本剧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晚年因病与妻子发生矛盾创作的,本剧讲述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当一个人出现问题,其他的成员将会因那人而出现改变。
「附2」:歌词来自草东没有派对的《山海》,收录于专辑《丑奴儿》。
「附3」:这里特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仙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传奇故事和他们所在的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附4」:这里主要指白先勇在美国的创作,如讲述海外华人与文化差异的短篇小说《芝加哥之死》与小说集《纽约客》。
「附5」:主要指三岛由纪夫笔下《丰饶之海》四部曲中的几个人物,个性鲜明,结局壮烈也忧伤。

游泳随身听

最近入手了一个游泳耳机Sony WS413,不过严格意义上说它属于索尼的Walkman系列,是一款耳机形状、并且具有IP68防水防尘等级的音乐播放器。(完全没有带货的意思)

随身听自带4G内存,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爱不释手的iPod系列,于是我开始到处在我的电脑里搜刮音频拖进这个设备里,到最后也只用了一半的内存,不过好在游泳的时候听一个小时肯定绰绰有余了。

关于这次购物的原因,前不久办了一家芝加哥知名连锁健身房的会员以后,便有了可以随时下楼游泳的机会,于是琢磨着入手了这么一款播放器来提升我的游泳体验。

没想到因为疫情的关系,健身房至少关闭至四月,今天收到快递时我有些哭笑不得,看来这几天也只能在洗澡的时候体验一下它了。希望四月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游泳时听歌的美好体验。

二月小结

今年便计划着有规律地每个月月底写一篇小结,即便我还是不会发到公众号上,大概是因为不希望更多的人花时间看我发牢骚了。

这个月首先是让自己做了很多选择,比起之前的摇摆不定,我似乎觉得真的只有下定决定才有动力去做一些事。也许本来这段以来就一直在徘徊犹豫,我把做决定的时间无限延长,这本就不可取,好在意识到这些的时机也不算太晚。犹豫的事情有很多,具体我打算专门记下来,关于这段时间犹豫的事情。

生活从来都不是万事胜意,那只是个美好的祝福而已。

这段时间遇到了一些人,有趣且丰富,但没有深交的勇气,并不想让本就繁杂的生活变得更捉摸不定。点头微笑,我觉得这个程度就恰好。

过去的记忆依旧时常随着他们的消息浮现、翻涌,掀起阵阵涟漪。正如我说过的,断绝联系是一件我无法做到的事,它让人阵痛,我努力地做到不打扰便足够了,祝福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二月随着积雪的消散、寒冷的褪去,春天便来临了,紧接着,即便再冷也不愿再披上厚厚的羽绒服。月底的时候,芝加哥的天气甚至攀升到了十几度,琢磨着三月份的每个周末一定得出门走走才是。

拾起了过去一本看到一半的书,拿起来的时候依旧是熟悉的味道,当时放下了的缘由也一并想了起来。

最后,春天终于来了,感恩。

游戏系列的前言

作为一个GBA和PS2时代一路过来的游戏玩家,我拥有过无数台掌机以及家用机,虽然真正玩过的游戏十分有限,但是知道也算是相对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的游戏无论从质量还是体量都提高了一大截,这当然和玩家数量增多、游戏制作组资金变充裕无不关系。不过同样的,那些充数的游戏也多了起来,它们大多披着华丽的外衣,却只有空洞的核心,是没有灵魂的游戏。

所以游戏玩多了,就希望记录一些自己对某一款游戏的看法和对他的情感,一方面以后回看的时候有据可依,不至于连自己有没有玩过它都忘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没有了解过某款游戏的玩家种个草或者排个雷,把时间花在值得用心玩的游戏上才是。我希望这个系列可以一直做下去,即使我玩游戏的速度很慢,时间也不多,但是每个月更新一篇的速度算是可以你我都可以接受的了。

最后,这几年优秀的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性本身吸引人了,游戏背后的背景、制作组想传递的思想、游戏以后的思考都足以媲美影视作品,这也为我做这个系列基础,换做是十年前,我是很难有如此丰富的、体量如此大的游戏来支撑的。这个系列,你可以看作是片面单一的、仅仅代表我个人的游戏评测,但其实也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评测,它更像是一个对某款游戏的思考、感悟或是联想。

最后的最后,有很多游戏已经不是当下正在玩的了,除了个别情况我也不会再去玩一遍,所以说如果有不足之处,或者不够全面的地方也欢迎指正。希望这个系列能够给你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拉他一把?拉我一把?

“每个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走向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没有人真正能够拯救所有的人。”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李银河说了这么一句话,细细思考一番不禁让我想到了些过去的事情。

人本就是固执的,越长大就越是固执,自认为对的事情那便是对的,丝毫没有周旋的余地。

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便想着改变对方身上不喜欢的部分,即便一切都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也尽着全力“拉他一把”。我说着我的想法,我试图改变这让人不悦的地方。

同样的,他人也试图改变着我身上那不和谐、不入流、不光鲜的地方,我一面乞求他们“拉我一把”,一面就当作无事发生地照常持续我原原本本的生活。我依旧好吃懒做、不愿做思考,我依旧浑浑噩噩、不敢做决定。

自认为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旦当人陷入了自认为的陷阱,那只会越陷越深罢了。行为和思想将被那自认为正确的方向绑架,朝着未知冒失地前行着。没有人说那自认为正确的方向是错误的、是黑暗的;但当然也不是每个人的“自认为”都是对的、毫无偏差的。

于是最可悲的便是,当有人试图指引你、“拉你一把”的时候,你用尽全部力气拒绝了,你没有思考这一切的对错好坏,你也没有试图理解对方这么做的缘由,你只是简单地、干脆地拒绝了。你接着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着,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着。

回想过去的数年光景,我无数次地被人从边缘拉了一把,我也不止一次拒绝了“拉我一把”,我不知道我前行的方向是否还是正确的,我只能自认为那是正确的。

午夜梦回,我也会遗憾和后悔为什么在过去的某一次、某一天我做下那样的决定:在我自认为对的事情和来自最亲密的人的劝诫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自认为”。我也会幻想如果当时没有这么做,我现在会在哪、在做什么。

可惜的是,一切都是美好的假设。

接下里的生活里,依旧会有人不断地“拉我一把”,也许拒绝或是接受,我依然会按照自己正确的方向前行着,即使前方是万丈深渊再无回头的机会。是啊,没有人真正能够拯救你和我。

芝加哥之死

“四月是最残酷的季节,使死寂的土原爆放出丁香,掺杂着记忆与欲念,以春雨撩拨那萎顿的树根。冬天替我们保温,把大地盖上一层令人忘忧的白雪。”
—《荒原》艾略特

芝加哥的夜晚透着凉意,他刚离开那震耳欲聋的五彩世界并朝着河对岸走着,逐渐清醒过来。

“愿意光临寒舍吗?”他身边那个第一次谋面的人如此说道。

那人身上淡淡的香水味被揉进芝加哥河上轻拂的夜风中,一阵一阵飘过他的鼻腔,带着清凉被一股脑吸进身体里。他佯装出了醉了的样子与神情,眼神从那人身上飘向河边不曾熄灯的楼宇,他瞳孔里那大厦的一格格璀璨灯光与水中泛着的粼粼金光交织在了一起,他眯了眯眼,眼皮有些沉重却丝毫没有睡意。

“你叫什么?”凌晨三点的街道变得清净又空旷,只剩下他的声音徘徊在这里。

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回答,于是他跟着那人的步子继续朝着河对岸走着。

“我住那里,工作的地方也在那里,但是我并不是很喜欢住在那里,那里的周末空旷又无趣,所有人都窝在家里躲避着寒冷,我喜欢到户外去。”那人的言语丰富了起来,介绍起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风传过楼宇,扑在正在过桥的两个人身上,两人不约而同地缩了缩身体,把双手塞进两旁的口袋里,裹紧了自己。

“我曾经也生活在那里,不过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不是了。我觉得那里挺好的,生活方便,周围各式餐厅都尝不过来呢。”他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他又瞅了一眼身边的人。从对方的镜片里他看不到自己,不知是不是黑夜的缘故。

“到了,就是这里。”

“芝加哥,芝加哥是个埃及的古墓,把几百万活人与死人都关闭在内,一同销蚀,一同腐烂。”
—《芝加哥之死》白先勇

寄生虫与无力感

很早之前我就关注了《寄生虫》,最早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它一举拿下了金棕榈奖,接着我便在Youtube上看完了这部电影的剧情解析。本身故事节奏明快,事件连接巧妙且合理却不失戏剧性,这样的剧本已经足够出彩。

前不久的奥斯卡,这部电影又再接再厉斩获了今年的最佳影片,于是我决定把整部电影完整地再看一遍。看罢便产生了想探讨一下的念头,于是就有个这篇肤浅又不成熟的“观后感”。

剧情涉及到剧透我就不赘述了,接下来的部分和电影剧情也没有直接联系。

整部电影裹着喜剧的外衣,试图掩饰它惊悚又讽刺的内核,说它是一个悲剧,有些过于表面。看完并不会让我感到难过或是抑郁,反倒让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我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任由电影里的一切出现在我的周围,在这个世界肆意侵蚀。

关于电影的摄影手法,电影里的有几个意象,比如石头和晾晒着的袜子,会让人恍惚,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发生了这么多事,可又有什么变化呢。这就像是整部电影想表达的阶级矛盾,包括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一切看似有了好转,被慢慢改变着,但在最后却被重重地敲醒,鸿沟无法被跨越,世界按照它自己的规则运转着,什么都改变不了。

越长大越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被精心修饰的东西,就像阶级,它被包装得像糖果似的,让人们浅尝这甜味就有了让这个社会安稳运转的动力。有时候突然窥探到那么一些赤裸裸的真相,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便涌上心头,只能把掀起的那一小片布帘重新合上,很快就会因生活的琐事忘却了一切。

这时近时远的无力感也同样出现在我平凡的生活里,对近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如此,对周围的人情世故更是如此。我关心着远在澳洲的朋友,也担忧着大洋彼岸的亲人,我除了给他们一些言语上的支持似乎就没有其他能做的。再近一步,对于握不紧也抓不住的人与事,我也会有着一种揪心的无力感,于是与其去试图握住不如保持点距离任由其肆意游走,无能为力。

饥饿、贫穷、疾病、灾害、死亡,它们充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似乎近在迟尺,无力感被放大着。但是转念一想,那些美丽动人的也同样充斥在我的身边,“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阳光也许偶尔缺席,但是它总是会再次降临。

生活继续着,总要消化那些让人感到无力的事和随之而来的情绪。同样感谢这部电影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后记

本来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阶级,但我发现我根本就没有批判的资格,我似乎什么也不是,我在夹缝中喘息,我无法同时站在这个世界两端,分别以他们的立场讲出公平且客观的事实。阶级这个词过于宏观也过于笼统,也许不尽相同的人生本该就不能被这样轻易地区别对待,也许这个世界永远在不断地颠倒毁灭重生,也许人与人之间的欢喜本就是千差万别无法因此被左右。所以,只剩下了无力感,一种时常被我关注、时常被我忽视、时常又让我警醒的东西。

寄生虫与无力感

很早之前我就关注了《寄生虫》,最早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它一举拿下了金棕榈奖,接着我便在Youtube上看完了这部电影的剧情解析。本身故事节奏明快,事件连接巧妙且合理却不失戏剧性,这样的剧本已经足够出彩。

前不久的奥斯卡,这部电影又再接再厉斩获了今年的最佳影片,于是我决定把整部电影完整地再看一遍。看罢便产生了想探讨一下的念头,于是就有个这篇肤浅又不成熟的“观后感”。

剧情涉及到剧透我就不赘述了,接下来的部分和电影剧情也没有直接联系。

整部电影裹着喜剧的外衣,试图掩饰它惊悚又讽刺的内核,说它是一个悲剧,有些过于表面。看完并不会让我感到难过或是抑郁,反倒让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我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任由电影里的一切出现在我的周围,在这个世界肆意侵蚀。

关于电影的摄影手法,电影里的有几个意象,比如石头和晾晒着的袜子,会让人恍惚,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发生了这么多事,可又有什么变化呢。这就像是整部电影想表达的阶级矛盾,包括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一切看似有了好转,被慢慢改变着,但在最后却被重重地敲醒,鸿沟无法被跨越,世界按照它自己的规则运转着,什么都改变不了。

越长大越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被精心修饰的东西,就像阶级,它被包装得像糖果似的,让人们浅尝这甜味就有了让这个社会安稳运转的动力。有时候突然窥探到那么一些赤裸裸的真相,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便涌上心头,只能把掀起的那一小片布帘重新合上,很快就会因生活的琐事忘却了一切。

这时近时远的无力感也同样出现在我平凡的生活里,对近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如此,对周围的人情世故更是如此。我关心着远在澳洲的朋友,也担忧着大洋彼岸的亲人,我除了给他们一些言语上的支持似乎就没有其他能做的。再近一步,对于握不紧也抓不住的人与事,我也会有着一种揪心的无力感,于是与其去试图握住不如保持点距离任由其肆意游走,无能为力。

饥饿、贫穷、疾病、灾害、死亡,它们充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似乎近在迟尺,无力感被放大着。但是转念一想,那些美丽动人的也同样充斥在我的身边,“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阳光也许偶尔缺席,但是它总是会再次降临。

生活继续着,总要消化那些让人感到无力的事和随之而来的情绪。同样感谢这部电影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后记

本来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阶级,但我发现我根本就没有批判的资格,我似乎什么也不是,我在夹缝中喘息,我无法同时站在这个世界两端,分别以他们的立场讲出公平且客观的事实。阶级这个词过于宏观也过于笼统,也许不尽相同的人生本该就不能被这样轻易地区别对待,也许这个世界永远在不断地颠倒毁灭重生,也许人与人之间的欢喜本就是千差万别无法因此被左右。所以,只剩下了无力感,一种时常被我关注、时常被我忽视、时常又让我警醒的东西。

  • © 2014-2025 Jason Yan
  • PV: UV: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