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号

身边有不止一个人喜爱来自纽约的二十九号香水,它甘甜又不浓郁的味道令人感到舒适,每每闻见,总能留下印象。

第一位二十九号是我曾住的公寓的邻居,他和我一样养了一只猫,也和我一样总是时不时在周末时离开芝加哥,于是我们时常在出门前把猫寄放在对方家里。然而直至最后一次这么做时,我们的两只猫还是水火不容,见面要么各自缩在角落里谁也不理谁,要么就是互相哈气互不相让。那时经常同这位二十九号出门吃饭,大晚上来到中国城,一顿烤串,一碗拉面,平淡生活里算得上惬意的地方了。

第二位二十九号是我现在住的公寓的邻居,他和我一样在上海长大,于是我们有段时间会一起出门寻找甜口的食物。在芝加哥,这样的餐厅并不多见,那难以被满足的上海胃在这远离故土的地方显得更加孤寂落寞,我们去湖边吹风、去公园晒太阳、去街头巷尾寻找不曾尝试过的食物,一个月便悄然而逝了。

第三位二十九号与我只有一面之缘,上海新天地附近的淡水路上,有几家风格各异的酒吧,他们远不像隔壁新天地北里内的酒吧街那样嘈杂,多为只有一个酒保一家店面的小酒吧,有的以精酿啤酒为主题,有的以鸡尾酒为特色。那天下着小雨,雨水打到地上散发出的阵阵泥土味似乎模糊了他身上淡淡的二十九号香水味。还记得见面的头一个问题便是“你身上用了哪种香水?”那便是我和二十九号香水的第一次邂逅,也是我和他的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见面。

内心自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审视自己内心是否自洽的习惯,但我最近意识到,这样不断怀疑自己的行为难道不正是一种内心不自洽的表现吗?

例如当我对自己做出一个承诺之后,我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是否履行,偏离正轨时,便开始不断纠正。也就是说,我构筑的价值观、世界观给了我一个前进的方向,但实际的行为却时常无法照此执行下去,出现了矛盾,此时要么我前进的方向说服了我的观念,要么就是行为覆盖了观念,构筑了新的价值观、世界观。这可以看作是我的行为和观念互相怀疑的过程。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上述的矛盾行为却让我认为是一种寻求内心自洽的过程。也许最后的结果的的确确让行为和观念达成一致,他人看来也是自洽的,但没有人知道那是内心争斗以后的结果。

内心自洽本应该是一种以观念为主导,行为为进程的通畅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存在先后次序。所以一旦我以某一方为基准,并使得另一方不断往前者接近时,也恰恰说明了其实并不自洽。

既然如此,这样的不自洽从何而来?价值观等观念本来就仅仅是一种个人所初步认同的“正确”,这样的观念在我目前的经历里本就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其实自己也还没有真正用切身感受来证明所谓的“正确”。也就是我自认为自己还是处于一个构筑自己价值观、世界观、金钱观的过程中,三观并不是坚固的,会随着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所看到的经过而改变。

综上,我目前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内心自洽(在他人看来)并时刻提醒自己,履行自己的承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遵守一些自己认同的规则。

有一天,当自洽这个词从我审视自己的过程中消失,既我不在关注内心是否自洽抑或我也不再在意他人是否认为我自洽时,那便是一种真正的“内心自洽”状态了。

七月小结

此时闷热得不像话,就像被一只滚烫的大手捂住了一样,身上直冒汗,于是赶紧闭紧了窗,调低了空调,这才稍稍缓了过来。

许久没有见过芝加哥的七月了,它变得热烈又充满活力。人们似乎厌倦了躲在家里的生活,纷纷出门享受这一年中难得的温暖夏日。

这个月花了大把的时间在健身房,一个月下来身体状况好了许多,差不多恢复到了三月份的样子,看来坚持每周至少两次游泳,五次健身取得了一定成效。于是一天不去健身房就充满罪恶感,希望能保持这个状态直到夏天过去。

这个月无疑是动荡的,心态不断变化着,最后做下了先回国的决定,一来国内目前有个很好的机会,二来美国这边的情况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国际关系来说,都有些让人担忧。所以与其坐等着一切变恢复如初,不如先回到一个更熟悉且向往的地方。

与我的不稳定相反的是,家里的情况比起前几年的起起落落显得安定很多,前几个母亲在股市赚了点钱以后打算再次于长宁购置房产,虽然明着没有和我直说具体缘由,但是不难从她每次都给我发样品房照片过来这事来看,她还是做足了我回去工作生活的打算。

即便如此,我依旧早早地就和母亲说好了,如果这段时间的工作状态不满意的话,随时都会再次离开上海继续读书,她对此也表示不会干涉。

最近喜欢上了手冲咖啡,早上起来便烧水准备,充满水沸腾的声音的早晨实在是太令人舒心了。下午会沏一壶茶,晚上则是调一杯鸡尾酒,发现原本在酒吧、咖啡馆才能获得的乐趣原来也是如此简单,就像很多事物,其实本就触手可及,只是原先没有注意过罢了。

最后,离别的倒计时开始了,希望这段时间里一切顺利。

离别前夕(三)

一旦决定了要先回国,就开始思考琐碎的事情,例如我琐碎的东西。

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东西也累积了不少,一直没有丢东西的决心,很多东西都被我留了下来,例如精致的包装盒,过气的衣服,还有不会再用的设备。于是此时我不得不思考,我该留下什么、带走什么。

有些东西可以送给喜欢他们的人,桌面摆件、看过的书籍、更新换代剩下的设备,这些总有人愿意收留,它们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且大部分我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买到一样的,所以送走也不会不舍。但另一些别人送的小物件和书籍就值得斟酌一下了,书籍首页里的文字、有故事的马克杯、还有难以再买到的东西我应该会装进箱子里寄回去,放回自己家里。

衣服是最不值得留恋的东西,喜欢的装进行李箱,不喜欢的就送去服装店的回收箱,陈旧的就丢了,鞋子也同样如此。冬天的衣物虽然厚重,但我还是会留几件还不错的寄回去,以至于不需要一次性在冬天来之前采购很多新的衣服。

接下来就轮到收集的游戏、乐高、小手办之类的,我依旧不愿意丢,也不愿意交给其他人,于是也是决定小心包好寄回去。关于小家电,比如音响、耳机,我会也会留下来,它们都算是比较新的,而大件的电视、显示器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找人出手就是了,家具当然也同样如此。

值得留恋的似乎就这么多了,剩下的东西我会花点时间处理掉。随身的几台电脑、iPad或者游戏机倒是随身携带就好,那个20寸的登机箱就足够了。

把两大一小三个箱子打开铺在地上,它们占据了房间里大部分位置,我告诉自己随身能带的东西也就这么多而已。

于2020.8.1

七月的风温暖粘腻青春动人,拂过手臂,掠过发梢,留下了汗水的痕迹。七月的夜晚带着香甜的气息,让周遭的一切显得清澈透亮,你的身影愈发清晰,细碎的黑发、纤长的食指、扬起的外衣。

昏黄的灯光里,我问了你的名字,你把那三个字一个一个地讲给我,我用力地把它记在脑海里,生怕再过不久它就离我而去。

杜松子是偶遇的味道,青涩的柠檬混在杜松子酒里,恰到好处地散发着酸甜的气息。我摆弄着一丛新鲜的薄荷叶片,试图把清新的薄荷味道也一并混在里一起,我任由晶莹的冰块因掌心的温度融化着,我看了一眼你,你的视线似乎也游走到了我这里。

我似乎嗅到了一丝你的气息,在这个充满各种气味的封闭空间里,那是一种让人无法形容的独特味道,它穿过光,被我一股脑地吸入鼻腔里,从此我的身体里有了你的气息,它碎裂成一个又一个分子,淹没那在无尽的血液里。

脑袋慢慢地沉重起来,我只能用手托住下巴,免得自己在这时失了态。我想起似乎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身处在这样的场景里,以年为计量单位的很久。酒杯见了底,只剩下未融化的冰块和依旧鲜嫩的薄荷孤零零地留在杯底,

渐渐地,我忘了时间,我忘了自己为什么出现在那里,周围的陈设变得陌生,昏暗灯光似乎彻底熄灭。我只记得你的名字在我脑海里翻来覆去,我试图闭上眼忘记这一切,但黑暗中你依旧浮现,清晰的轮廓,从发梢延伸到指尖,每一寸都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怎么甩都甩不掉。

迟暮

生老病死,人生永恒的终局,谁也逃不过那命运的大手;就像出生时那样,生命从来不会被左右。

就像很多过去的书本那样,我最近又拾起了一本我看到一半的《百年孤独》,书里一个个人物来了又走,百年的浮沉在一行行文字间悄然而逝。这本书就像是他们命运的乐谱,每个人的生死都白纸黑字明明白白,不容一丝改变。随着书里平稳轻松的语气,我跟着故事迎接每个人物的出现,我又平静地送走他们,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美妙的伴奏,苍白又直接。

无论是最近看的剧集还是书籍,死亡似乎是永远无法避免的场景,人的离去让故事更加刻骨,那对生命赤裸裸地描写让故事合理且生动。我们自己的生活不也如此吗?离别时刻总是不经意间到来,我们耸了耸肩叹了口气,感叹命运的残酷,感叹时光的短暂。

公园里惬意的一家三口,他们也终有一天要面对生离死别,就像鲜花会凋零,潮水会褪去,冬季会降临;这个富有生命力的湖滨公园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迎来它落幕的时刻,一切都只是时间的把戏。

我望着没有边际蔚蓝又平静的湖水,风迎面而来,轻轻地拍在脸上,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有时我会想,生是否只是一种状态,一种精神具象的状态罢了,于是死也只是另一种状态,躯体消散,精神没有了具象。

夜幕低垂,盯着手机里家里发来的爷爷病危的消息,有些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昏黄的路灯让原本黯淡的天空显得更加沉默,我静静地走着,一幕幕过去的破碎时光放映着,我的脚步变得沉重。

天空没有了颜色,只剩下黑色盘旋着。夜晚准时来临,就像在此之前的每一次,它从未缺席。

愿今夜做个好梦。

离别前夕(二)

离别的念头在心中发芽、成长,于是便计划着如何把这件事一一告诉身边的所有人,于是也有了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一系列名为「离别前夕」的文章。

原谅我没有第一时间放出来,因为我没有做下决定,我也没有决定要告诉别人自己将会离开这件事。

我现在面临着三个选择,第一是留在美国,但这里既危险又无趣,久久不见好转的疫情注定让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恢复到原来本该有的“自由”生活,越来越紧张的中美关系,越来越收紧的留学政策,也让这一切雪上加霜。美国大陆就像是一个已经占据高点的山头,山下山中的人围了一圈,有的不安于现状便尽力往山顶爬着,努力也艰辛;有的看尽了山顶的日出云海便拍拍衣角扬长而去,山顶固然景色秀丽,但住山头总有诸多不便,每次上下山便要了命;有的站在山脚下,望着山顶力不从心,偏安一隅也挺踏实;还有的不知在山的哪里,他们望着,他们笑着,他们睡着了,他们清醒了。

第二是寻找另一个政策友善的英语国家,给自己留一个退路(或者是进路)。那里不必繁华、不必晴朗,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个站点总是好的,看得多了,你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三是先回到上海,那个我朝思暮想的大都会。那里东外滩忙碌回家的年轻人和悠闲舞蹈的老年人总是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法租界精致古朴的小洋房和缤纷新潮的独立小店也总是出现在同一地方;你从静安区的现代化办公楼里出来,过一条马路你就能喝到上海味道最浓郁的玛格丽特,你从繁华热闹的南京东路拐个弯,随便进入一个安静的弄堂你就能吃到最地道的生煎包子,这是个既能让你奋斗又能让你迷失的地方,它有着一个城市该有的所有功能设施,一百年来它无时无刻都接纳着所有新的事物,让你满足了对一个地方所有幻想。不过当然,目前这都是幻想。

无论什么选择,我都将离开现在所在的城市;无论什么选择,我都不会对此感到后悔;无论什么选择,都像是一条条人生路上的支流,它们终将交汇在一起,奔向蔚蓝色的大海。

于2020.7.10

游泳了解一下

自从这个月健身房重新开放以来,我每天都计划着腾出时间下楼健身游泳,夏天下水游个泳真的是一件既轻松又让人愉悦的事情。这个健身房有一个室内一个室外共两个泳池,室外那个总是不少人躺在泳池边晒太阳,于是我总是选择去室内那个,不仅人少,还不晒,舒服得很。

三月份的时候入手了一个完全防水的耳塞(或者说是一整个音乐播放器),那时候写了一篇名为「游泳随身听」的文章,那时憧憬着四月就能戴上它感受了,殊不知它在我的书桌上躺了两个半月。

原本游泳对我来说最焦虑的事情便是无法听歌,如果场馆里又没有音乐的话,其实整个过程还是很枯燥的,我虽然会趁此机会想很多事情,但是它依旧不如跑步、散步或是椭圆机那样,可以哼着音乐放松。

戴上这个随声听的游泳时,因为入耳式耳塞大小正好,于是可以当作降噪耳机来用,游泳时产生的噪音几乎不会造成影响,并且在水下也不会让音乐变得不一样,于是它的的确确提升了我的游泳体验。于是,我真的更喜爱游泳了。

这个随身听本身是个音乐播放器,于是我把电脑里常听的歌一股脑地都塞了进去,因为无法在游泳时切换歌,所以大多数时候随机播放到哪一首我就会仔细听完,这让我注意到了很多原本没有发现的歌曲里的细节,就像是很多原本熟悉的东西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在夏天游泳真是一件畅快淋漓的事情,不必担心出汗,不必担心炎热,总之无所顾忌地游就对了。我最近还把游泳当作是健身结束后放松身体的一部分,蛙泳一千米总是让紧绷的身体舒缓很多。

离别前夕

树木、房屋、云层不断往身后褪去,加速了归去的脚步,思绪依旧不知留在哪里,飘忽不定。想到了沧海中的孤帆,漂泊远洋,汹涌巨浪,那未知的前方彷徨也危险,但也只有这里能看到无垠之海,初升之日,任人穿梭。

似乎是到了该换个地方生活的时候,放下那些能放下的,能忘记的,能抽离的,再带上一些不愿丢弃的,就像上次来的时候那样。

渐渐明白了,世界之大,我也不可能踏足其中每一片,人终要拘于一隅,劳作生活,那不再是一种满足当下且热烈的愉悦方式,相比之下,它更柔软长绵,沁人甘甜。

我曾不止一次,在不一样的心情、环境、状态下想过在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我想象着那个自己居住的属于自己的角落,想象过家庭成员和周末的计划,甚至想象过一些特定又不常见的画面,它们定格在脑海里时而闪现着。

于2020.6.28

AirPods拥趸

我也算是AirPods忠实拥趸了。

一代是17年到处卖断货的时候在Best Buy买到一个,它陪了我很多年,有了AirPods以后一度不愿意带其它任何耳机,它那优秀的体验让我爱上了。

去年春天的时候出了二代,考虑到一代电池已经完全不行了就把一代给了我妈,自己在夏天换了个二代(图中右上角)。那时候买的并不是无线充电版,所以总的来说和原先的一代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上的区别,硬要说的话就是,连接更快速流畅了,以及终于回到了17年那时候的超强续航,出门健身也不用带着放耳机的Case了,撑满健身两小时加上来回路上的时间完全没有问题。

后来买了差不多两个月吧,AirPods Pro就发售了,本来想着自己还有Bose QC35II也用样可以降噪,就想着要么先忍着不入手新的了。可在发售那天我还是没忍住便跑去Apple Store试听,我现在还记得那天的员工小哥和我说你先带上然后长按,也就是从通透模式切换成降噪模式,于是我惊呆了,一秒爱上了。可以清晰听到周围讲话声的通透模式与隔绝一切声音仿佛世界都安静了的降噪模式用按键一键切换并伴随耳机模拟出来的按键声,那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其他耳机厂商没有做到的。没办法,掏出卡下单,后来也证明这是我去年最喜欢的产品,时时刻刻揣在兜里(图中右下角)。

关于图中左边这个无线充电版的二代,是近期返校活动给的,本来想卖掉,问了一圈没有人要,便作罢不如自己留着吧,于是补了差价换成了无线版,然后再刻了个名字,于是这么一来每一代每个版本的AirPods都算是拥有了。接下来打算把原来的二代给我妈用,不知她这一年使用下来有没有爱上AirPods。

  • © 2014-2025 Jason Yan
  • PV: UV: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