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日记(下)

Day 6

下午两点,吃过午饭没多久,有些倦,便琢磨着在床上小憩一会,没想到醒来的时候看表已经是九点了。两眼一黑,开始思考是当晚九点还是第二天早上九点,外面已经很暗,还好只是睡了个久一些的午觉。

事实证明在下午睡了七个小时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晚上到底该几点睡呢?

转眼时间来到了凌晨两点,也不知道这段时间做了什么,好像就吃了个饭,就到这个点了。甚至今天这一天做了什么也毫无印象,这天就像是消失了似的。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很快又睡着了,只是时间有点短而已,就像是在北美时区的午觉。不过这已经算是另一天的事了。

Day 7

看完了这周的乐夏,和去年的乐队比好像虽然更丰富了,平均水平高了,但是能进我歌单的歌好像没有几首,绝大多数乍一听眼前一亮,但没听几次就有些腻。不像去年很多首现场,我认为比专辑版还好,直到现在还不断翻出来听。这又提醒着我一年已经过去了。

写了篇关于iOS小组件体验的文章,琢磨着不知道要不要发出来,但是一想到要配图就有些懒,可能是前些天忙过头了,这几天很多事情都懒得做。

我妈不断和我更新新家的装修情况,现在虽然家里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椅子,但是其实已经可以住进去了,琢磨着干脆直接到新家自己住了,出去的那几天去把家具挑了。

已经开始筹划着出去以后的安排了,联系了一年没见的小伙伴们,不知道一年过去,他们胖了吗?如果没有的话,跟我吃一周,包胖。

Day 8

想起了从芝加哥寄回来的三大箱子旧物,问了下还在海关那,海关还要休国庆假,于是见到他们可能要半个月以后了。不过仔细想了想也没有非要不可的东西,毕竟一个月前我就已经把他们都装起来封好送到快递那边了。就像很多生活中你以为必不可少的事情,当你真的离开的时候,回头想想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吧。

自己的头发已经不太能看了,我也实在是懒得折腾,如果出去第一件事是吃饭的话,第二件事就是去理发。思考了一下,自从三月份疫情以来我就没有去过理发店了,最后一次是三月十号左右,政府颁布居家令前夕,我和认识了快六年的理发师聊着疫情变得越来越严重了,理发师和我说买不到口罩的话可以找他。我和这位理发师一直保持着一个月见一次的频率,有时候我们能聊很久,生活、学习、工作,有时候我很累或是没什么心情的时候,他也会很识趣的安静帮我把头发剪完。每次见到他,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来了,还是和上次一样吗?”真的觉得十分省心,就算是想换个发型,他也能懂得我比划的是什么意思。

Day 9

获得了第二波空投,导致一闲下来就开始吃零食,于是有些担忧隔离结束以后的体重了。时差似乎没有那么混乱了,晚上可以撑到十一二点,早上醒的时候天也不是全黑的了。

Day 10

隔离终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依旧是掰着手指数日子,巴不得早点离开这里。

其实这样的酒店隔离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无趣和绝望,这要感谢互联网,也要感谢各地的小伙伴们。我尽量让每一天都过得规律些,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并安排了不少要做的事情,这样时间似乎也过得快些了。

不过因为空间有限,的确活动量减少了很多,体重肉眼可见地涨了些,好在还能刹住车,出去以后也可以回到健身房了,应该能恢复到以往的的样子吧。

计划着出去以后去配一副新的眼镜,看上了GentleMonster和华为联名的二代智能眼镜,说是只能眼镜其实就是一个眼镜脚带扬声器的眼镜罢了。多亏了有GentleMonster的设计,让这个本来很死板的数码产品变得精致不少。

记得上次配眼镜似乎还是17年在北京的时候,再上次是14年刚到美国,而且这两幅眼镜现在都还能用,每次他们被我一下坐歪了以后,掰一掰又继续用了,可能是因为总告诫自己在美国配眼镜又麻烦又贵的关系,就这么凑合着用了好多年。

Day 11

难得的国庆加中秋,看着朋友圈里街上人山人海的样子,心想在这里也算是图个清净。

过去几年的中秋都是和大学同学一起过的,似乎每年都是。一帮子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如果不聚在一起热闹一下,是不是太凄凉了些?似乎有些怀念那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分着月饼,那小小的一口月饼其实是最好吃的,一整个拿过来反倒是让人觉得腻。当时每年还会思念故乡的明月,今年回来了反倒怀念起在国外过节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了。看来人就是这样吧,没有的、不在身边的,反而格外想念。

Day 12

去年国庆期间是在波士顿度过的,临走的那天正好是双十节(也就是民国的国庆),我在Chinatown看到了一幕让我触动很深的场景。街道两旁的路灯上挂着五星红旗,大概是刚庆祝完国庆还没取下来,街道两旁又是成排的青天白日旗和美国国旗,这一切有种微妙的平衡。我相信这样的平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我还记得那天晚饭在一家台湾人开的闽菜馆点了三道小菜,味道还不错,再加上那天走了一路,便和我大学同窗两人一扫而空了。

Day 13

距离隔离结束只剩不到两天,也不知道今天做了什么。简单收拾了东西,安排了一下出去以后要做的事情。终于持续了这么久的回国行程要接近尾声了。

Day 14

隔离最后一天,今天就来讲讲关于隔离本身。我先不判断强制隔离这件事本身是对是错。

强制隔离这件事本身不是人性化的,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不出门将近半个月,作为一个隔离者,我对这个规则抱有怀疑。很多时候我都认为这有点小题大做了,比如我在临行前为了让核酸报告准时在起飞前72小时内出具,我就做了三次核酸检测,跑了无数次检测机构,只是为了能在1-2天内检测完并且拿到报告。接着我刚下飞机,也被抓去做核酸检测,即使这样,我依旧要被隔离十四天。也不知道是有人会钻空子还是欺骗政府,总之不管你提供连续多少天的核酸证明,你都需要到指定酒店隔离14天。

不过我又想了想,如果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对这样的隔离政策应该是满意的吧。这能让人放心地不戴口罩出门,并且不会再造成恐慌。如果换做我站在这个角度,我也会认为隔离的确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您干嘛回来呢?不隔离是想来放毒吗?”

隔离日记(上)

Day 1

酒店比预期要好不少,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箱子里的物品尽可能拿出来,衣服挂上,书桌摆好,还把特意带过来的Apple TV给设置好了,这么一来就有了些许家的感觉。

到的这天下飞机差不多八九点,但是因为整个出关的流程特别复杂,比如要检测核酸、查行李、分配酒店等等,到酒店已经将近一点了。那时候被告知已经错过了中午12点的午饭,接下来的一餐将是晚上六点。回想了一下,自己飞机上也没怎么好好吃饭,这么算来看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了,再熬到晚上就得将近一天了吧。

研究了一下酒店的政策,不能外卖快递,但是可以让家属送零食水果,于是赶紧告诉我妈,让她第二天来给我送吃的。

下午是通过两块从瑞航上带下来的巧克力度过的,因为时差问题下午还睡了午觉。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八点多了,心里一惊,生怕又错过了饭点,还好门口的晚饭没有被撤走。晚饭还有些余温,但是没办法只能凑合吃了,其实伙食还是蛮好的,虽然已经凉了但是米饭依旧柔软,几个菜也是很合口味的。

果不其然,一整盒饭被一扫而空,还有些意犹未尽,没有吃的感觉真的太糟糕了,好在明天开始就有吃不完的零食。早早的洗漱完,又洗了个澡便躺下睡觉了。

这忙碌的一天终于是结束了,草草几句没法形容出整趟行程的艰辛,真的只有亲自体验了才知不易。

Day 2

果不其然,天还没亮就已经醒了,在床上挣扎了一下还是决定早些起来。

距离派送早餐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于是决定先洗个澡,收拾下,顺便安慰自己把早餐送到房间可是Room service啊,像这样送到房间门口四舍五入也算是吧。

吃过早餐,收到了我妈给我发的消息,说是已经在去送零食的路上了,并表示过几天再来送一次水果,好在酒店离家的确不远。

下午在我焦急地期盼中,我等到了满满一包零食和一箱牛奶,是的酒店只让送牛奶不让送其他任何喝的,饮料在这里被酒店的小卖部垄断了。

接着还做了些这几天的计划,然后困意袭来,强忍着没有躺下。一直撑到吃过晚饭,洗了澡便早早睡下了。

Day 3

凌晨六点就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了,于是开灯并打开窗帘,干脆早些起床了。
今天把想看已久的汤姆汉克斯的新电影Greyhound看完了。今年的电影因为不能上院线,于是纷纷卖身给各大流媒体平台,本片便是如此,苹果花了7000万刀拿下了独家播放权。

电影本身是一部全程没有尿点的战争片,讲了一段穿越大西洋的惊险护航过程。一场场海战接踵而至,让人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这算是优点也算是不足的地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AirPods Pro已经更新了空间音效功能,本片因为出色的杜比音效,所以可以完美支持,这给我的这次观影体验加了不少分。十分推荐有AirPods的朋友们试试。

下午五点多,实在有些困,就想着在床上躺一会吧,便没有设定闹钟。没想到下次醒来已经快十点了,时差果然还是难缠,不是这么一两天就能调整过来的。于是赶紧起来吃晚饭,吃过以后洗个澡便躺下了。

Day 4

似乎已经习惯了在酒店的隔离生活,好像和在家里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不出门的话。电脑手机网络就可以满足我大部分生活中的娱乐学习工作需求了,这不禁让我后怕,既然半个月不出门都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话,那把这个时间拉长也没什么。

这一次随身只带了四本书,均是牛津出版的北岛系列,有他的短篇小说集、诗集、还有长篇小说。这四本书是我最不舍得的书了,于是这次搬家便随身带着。书的质感十分不错,封面由木纹的硬质板制成,封面上简洁得仅有“北島”、“OXFORD”、以及书名三组文字构成,深得我心。其中两本是多年前在香港机场买到的,另外两本则是两年前拖好友从台湾带过来的。于是每次有朋友去台湾问我想带什么的时候,我就会说帮我去书店找找有没有北岛的作品,可之后也就没有得到过系列里其他几本了。盘算着下次前往台湾或是香港,必须得亲身找找剩余几本,就是按照目前的形势,下次不知是猴年马月了。

Day 5

生活在今天开始就有了种机械式的重复,准时送来的餐食更是加剧了这一感觉。每天早上在早餐前起来,晚饭后洗澡,一切按部就班。好在时间过得依旧很快,就像已经过去了大半年那样,一旦陷入一种不紧不慢又十分规律的重复时,时间便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时差依旧在不合时宜的时间作祟,才吃过晚饭没多久就困意袭来,洗个澡勉勉强强撑到九点便睡得死死的了。

凌晨两点半,就醒了,要是换做以前,这个点可能才睡着没多久,于是便打开手机到处看看,这个点还在发动态的多半是在美国的朋友,尽是午餐、出游的照片。

很快就到了四点,你见过凌晨四点的上海吗?天空呈现出一种很好看的暗蓝色,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动的东西,但你明白再过不久太阳将照常升起,这里马上就会恢复它热闹的样子。

一年别过

去年也是类似的心境坐在飞上海的飞机上,任凭这个世界如何变化,我依旧和去年一样这么坐着,并思考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么看,我这一年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去年这个时候有太多和现在一样的地方,从想要的东西,到短期的目标,还有些憧憬与向往。我甚至连正在听的音乐都如此相似,仿佛这一年就没有发生过一样。

去年的航班上,我思考着未来一年的些许变化,我想着彼时应该已经在某个城市过上了又一阶段可能不一样的生活。但现在来这一年循规蹈矩,平平无奇,我依旧照着自己舒适的想法过着自认为悠哉的日子,我重复地做着得心应手的事情,可能那没有变化的感觉来自这里。

飞机的轰鸣声依旧吵得令人头疼,压抑昏暗的空间里,我依旧只能做着自己简单的事情,比如记录下现在的感受给玻璃屏幕前的你,这让我在这个明明只有自己的小世界里显得没那么形单影只。一直都是这样,这点好像也没有变化。

于是,我又想着未来一年可能会发生的事,我并没有比去年更有底气,反而因为这个不知道还会不会好的世界变得更加胆小和犹豫。

但最坏的结果不就是一年匆匆而过却一无所获吗?生活也不会停止,只是你追赶得多紧罢了,你紧紧跟它跑,你也可以慢慢地任它前进;跑有跑的快感,走有走的悠哉,停有停的风景,其实没有人逼着你做不同的选择,只是因为有些想要的事物,走不到也等不到而已。

希望接下来的这年,可以走走停停不要留下遗憾,也同样可以放肆奔跑,追逐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好、事物也好、状态也好、心情也好。

我想为你唱一首快乐的歌,一首让你忘了所有悲伤的歌,我们漂泊在那平庸之海,不管变成钻石或是尘埃,谁想永远地活在这无人旷野,谁又想就这样消失在黑夜。我们都会消失在那平庸之海,不管选择原谅还是决定离开,是谁在心里面流亡了那么远,决定去穿越孤独的国境线,谁的眼睛看穿了那无限虚空,谁还不是这样活在现在。

此时一首今年才开始听的歌传进了耳朵里,如果去年听到它,我是否会像如今这般为此共鸣。

就这样,随便吧,嘲笑我们的孤独吧,我们生来不属于什么地方。

一年别过,变了吗?

时空断层

这几年的夏天我总会抽空从芝加哥回上海,两个相隔甚远的地方,不一样的人,让我有一种从一个时空穿梭到另一个时空的感觉,两边几乎没有连接,各自宁静地平行着。暑假的那三个月和剩余时间被分开,又各自合并,成为了我自己的两条难以交错的时间线。

每年回去以后,去年夏天发生的事情似乎还历历在目,那段时间被完好地延续下来并被重新开始谱写。

回到了去年离开前最后一个早晨去的生煎店,点了一份好像和那次一模一样的早餐。阳光把小小的铺子照得发热,后背竟微微冒出了汗,就算坐在那摇头晃脑的电风扇前都无济于事,只得大口咬完生煎包子,心里念叨着一定是老板怕人在这坐太久呢。走出门,暑假的故事又开始了。

走进隔壁的九号线地铁站,一路坐到了港汇地下,穿过层层阶梯和匆匆路人,要去楼上给朋友买一份生日礼物。逛了一大圈,还是香薰蜡烛最是合适,恰好她家刚装修完房子,于是挑了一个自己喜爱的英国梨香味,让柜姐包好装进干净大方的纸袋里。回到地下,看到了时间已快一点,心想这下又该迟到了。

车上掏出手机联系他们,发现自己可能还是最早到的,便盘算着不如去餐厅周围逛逛。黄陂南路下来,穿过淮海路,穿过香港广场,就是新天地北里了,这里是上海最好逛街的地方之一,很久之前就是如此了。这里比起去年来的时候,又多出了许多新奇的东西,到处逛逛,很快大家都到齐了。

夜晚来得比想象中快得多,到了散会的时候。我们寒暄着道别,不过告别得很随意,因为早在两个小时前我们就计划好了后天一起去国金中心看电影吃饭。

我离开了他们,离开了喧闹的地方,夜色还略浅,我想要么去隔壁街的小酒馆坐坐,顺便安慰自己这样就可以避开周五可怕的晚高峰了。十分巧合地,此时收到了小Z的微信,“是不是已经到上海了?”上次见小Z也是去年夏天了,却感觉好像没有过太久,这一年里大家都有着各自的生活,直到今天才又有了交集,两个错开的时空似乎又被连接上了。

那刚好我此时缺一个说话的伙伴,我便问小Z此时想不想在南京西路见上一面。小Z他还是原来的模样,他和我说着这一年来发生的事情,我也用我的故事与之交换着。小酒馆里的烛火摇曳出的阵阵橘红色的光芒,映在我面前的格子条纹的玻璃杯上,照亮了这小小的空间,时间也缓缓停下了。

八月小结

八月一过, 秋季就到来了。

往年这个时候总是即将开学的日子,带着踌躇中的些许兴奋迎接新的校园生活的到来。而今年对于我来说,迎接我的是久违了的故土的金秋。往年听到朱自清那句“从此我的故乡只余冬夏,再无春秋。”总是黯然神伤,距离上一次看到上海的秋季已经是2013年末了,时隔七年,如今总算是再次会面。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早太满,希望接下来一切顺利,不要出问题才好。

这个月依旧是忙着做离开前的准备,和离开后的打算,本计划了一系列离别前夕的安排,拖到最后一忙起来就三三两两完成了一小部分,最后倒是留下了不少遗憾。不过没有遗憾还怎么称之为“生活”呢?给下次再来留下一个机会和借口,也许再见也许再也不见,无论怎么看都是极好的。

收拾完了自己所有的东西,这六年来的所有东西最后变成了六个箱子,三个寄回去,三个跟着我托运上飞机。本以为自己的东西远远比这要多,没想到处理完了家具,再丢了些东西以后,便没剩下多少了。它们大多都是可以被替代的生活用品,只是因为使用的时间久了,于是之前搬家的时候自己都不舍得丢;现在反倒是轻松不少,能送的送,不能送的可以留给室友,再不行就丢向那长长的垃圾管道,远远的一声巨响以后,它们都离我而去了。

这个月便开始想象着回上海以后的计划了,有旅行、有展览、有想见的朋友、有想吃的东西,似乎想把这大半年来压抑了许久的想出门的心情释放出来。

上个月家里打算添置的新房也已经敲定了下来,虽然地点从长宁换到了虹桥,搬回长宁的梦想又变得遥遥无期,但是好在离虹桥交通枢纽依旧是十分近,依旧可以八点高铁七点起床,说走就走轻松愉快。于是这次回去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忙装修的事情了,和我妈说好了一起去逛宜家,还记得上次这么去逛已经是上初中前搬到古北的时候了。

这一年的夏季就这么结束了,本来想着此时疫情将迎来的好转也看不到任何迹象,越发紧张的国际关系,和动荡不安的世界让这一年变得深刻又难以置信。以至于我现在不禁感概,去年可能是这些年来或者未来好几年里最好的一年了。时间也更加迅速地从身边溜走,大半年过去了却浑然不觉。

最后,正如我今年最开始所说的那样,希望一切早日恢复到至少是去年那样,不求繁荣昌盛,但求自由安稳。

沙发在这一天离开了我

这个沙发跟了我五十六个月,距离五年还剩四个月,今天我把它交给了一个和我第一次见面的人,似乎像是交出去了什么心爱的东西似的。

我不知道多少次在这个沙发上沉沉地睡去,无论是早晨、下午还是傍晚;在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我便窝在沙发的角落里,想着没有头绪的事。

沙发的大小刚好,软硬度也刚好,就连颜色也刚刚好,它在它所有待过的四个家里都找到了完美的容身之处,丝毫不突兀。

它见过了我几乎所有的朋友,还有一些喜欢的或者在乎着我的人们,我们或是喝酒或是聊天,它就像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静静地看着所有我生命中来往的人们,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一道别,最后便再也不会相见。

如果你有幸光临寒舍,那么你一定见过它,大概率也和它有过亲密接触,如果没有,那么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像你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一样,既是未知的,也是毫无意义的,你不去思考就不会有结果,你不去思考就不会有开始。

坐在原本应该放沙发的位置,这里现在已经空空如也,我席地而坐并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两三口匆匆喝下肚,喉咙还有些暖暖的,白天没有和它好好告别,现在补上吧。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了我的沙发,祝你前程似锦继续发光发热。

说罢,我的沙发便正式离开我了。

离别前夕(四)

距离离开还有一整个月,也许有了明确的离开日期,一切都变得紧迫起来,几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想起即将离开这个事实。

去超市路过鲜花盆栽,即使告诫自己不要冲动无数次,我依旧还是带回了一把花期只有两个礼拜不到的白色野菊。把它们妆点在空荡荡的窗台上,试图给这里留下一阵芬芳。

给自己计划了去林肯公园、千禧公园、动物园、水族馆、博物馆、美术馆的行程,在这最后的一个月里,再去看它们一眼。其实走了以后,最放不下的还是这些只属于这个城市的东西,仅此一家绝无仅有了。如果可以,我还愿意花一个傍晚登上西尔斯大厦,再俯视一次这个城市从白天到黑夜的样子。

也许有一天我又会回到这里,看着我熟悉的这一切,又或许我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一切就像是烟云,风一吹就没有一丝痕迹了。

但无论如何,离开是永远的宿命,告别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除了欣然接受,我还有更多选择吗?

我曾不止一次,在不一样的心情、环境、状态下想过在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这一次,我又多了一种想象,为我有限的人生增添了一份生气。

于2020.8.16

二十九号

身边有不止一个人喜爱来自纽约的二十九号香水,它甘甜又不浓郁的味道令人感到舒适,每每闻见,总能留下印象。

第一位二十九号是我曾住的公寓的邻居,他和我一样养了一只猫,也和我一样总是时不时在周末时离开芝加哥,于是我们时常在出门前把猫寄放在对方家里。然而直至最后一次这么做时,我们的两只猫还是水火不容,见面要么各自缩在角落里谁也不理谁,要么就是互相哈气互不相让。那时经常同这位二十九号出门吃饭,大晚上来到中国城,一顿烤串,一碗拉面,平淡生活里算得上惬意的地方了。

第二位二十九号是我现在住的公寓的邻居,他和我一样在上海长大,于是我们有段时间会一起出门寻找甜口的食物。在芝加哥,这样的餐厅并不多见,那难以被满足的上海胃在这远离故土的地方显得更加孤寂落寞,我们去湖边吹风、去公园晒太阳、去街头巷尾寻找不曾尝试过的食物,一个月便悄然而逝了。

第三位二十九号与我只有一面之缘,上海新天地附近的淡水路上,有几家风格各异的酒吧,他们远不像隔壁新天地北里内的酒吧街那样嘈杂,多为只有一个酒保一家店面的小酒吧,有的以精酿啤酒为主题,有的以鸡尾酒为特色。那天下着小雨,雨水打到地上散发出的阵阵泥土味似乎模糊了他身上淡淡的二十九号香水味。还记得见面的头一个问题便是“你身上用了哪种香水?”那便是我和二十九号香水的第一次邂逅,也是我和他的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见面。

内心自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审视自己内心是否自洽的习惯,但我最近意识到,这样不断怀疑自己的行为难道不正是一种内心不自洽的表现吗?

例如当我对自己做出一个承诺之后,我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是否履行,偏离正轨时,便开始不断纠正。也就是说,我构筑的价值观、世界观给了我一个前进的方向,但实际的行为却时常无法照此执行下去,出现了矛盾,此时要么我前进的方向说服了我的观念,要么就是行为覆盖了观念,构筑了新的价值观、世界观。这可以看作是我的行为和观念互相怀疑的过程。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上述的矛盾行为却让我认为是一种寻求内心自洽的过程。也许最后的结果的的确确让行为和观念达成一致,他人看来也是自洽的,但没有人知道那是内心争斗以后的结果。

内心自洽本应该是一种以观念为主导,行为为进程的通畅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存在先后次序。所以一旦我以某一方为基准,并使得另一方不断往前者接近时,也恰恰说明了其实并不自洽。

既然如此,这样的不自洽从何而来?价值观等观念本来就仅仅是一种个人所初步认同的“正确”,这样的观念在我目前的经历里本就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其实自己也还没有真正用切身感受来证明所谓的“正确”。也就是我自认为自己还是处于一个构筑自己价值观、世界观、金钱观的过程中,三观并不是坚固的,会随着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所看到的经过而改变。

综上,我目前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内心自洽(在他人看来)并时刻提醒自己,履行自己的承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遵守一些自己认同的规则。

有一天,当自洽这个词从我审视自己的过程中消失,既我不在关注内心是否自洽抑或我也不再在意他人是否认为我自洽时,那便是一种真正的“内心自洽”状态了。

七月小结

此时闷热得不像话,就像被一只滚烫的大手捂住了一样,身上直冒汗,于是赶紧闭紧了窗,调低了空调,这才稍稍缓了过来。

许久没有见过芝加哥的七月了,它变得热烈又充满活力。人们似乎厌倦了躲在家里的生活,纷纷出门享受这一年中难得的温暖夏日。

这个月花了大把的时间在健身房,一个月下来身体状况好了许多,差不多恢复到了三月份的样子,看来坚持每周至少两次游泳,五次健身取得了一定成效。于是一天不去健身房就充满罪恶感,希望能保持这个状态直到夏天过去。

这个月无疑是动荡的,心态不断变化着,最后做下了先回国的决定,一来国内目前有个很好的机会,二来美国这边的情况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国际关系来说,都有些让人担忧。所以与其坐等着一切变恢复如初,不如先回到一个更熟悉且向往的地方。

与我的不稳定相反的是,家里的情况比起前几年的起起落落显得安定很多,前几个母亲在股市赚了点钱以后打算再次于长宁购置房产,虽然明着没有和我直说具体缘由,但是不难从她每次都给我发样品房照片过来这事来看,她还是做足了我回去工作生活的打算。

即便如此,我依旧早早地就和母亲说好了,如果这段时间的工作状态不满意的话,随时都会再次离开上海继续读书,她对此也表示不会干涉。

最近喜欢上了手冲咖啡,早上起来便烧水准备,充满水沸腾的声音的早晨实在是太令人舒心了。下午会沏一壶茶,晚上则是调一杯鸡尾酒,发现原本在酒吧、咖啡馆才能获得的乐趣原来也是如此简单,就像很多事物,其实本就触手可及,只是原先没有注意过罢了。

最后,离别的倒计时开始了,希望这段时间里一切顺利。

  • © 2014-2024 Jason Yan
  • PV: UV: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